煤礦電子封條系統
?
一、系統背景
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要求全國所有在冊煤礦建設“電子封條”,通過在煤礦關鍵地點安裝攝像機、圖像分析終端等設備,利用智能化視頻識別等技術,實時監測分析礦井出入井人員、人數變化及煤礦生產作業狀態等情況,及時發現煤礦異常動態,自動生成、推送報警信息,實現全天候遠程監測。
煤礦“電子封條”建設對象為全國所有在冊煤礦,既包括生產建設煤礦,也包括停產停建、正在實施關閉等各類型的煤礦。“電子封條”礦端安裝位置為煤礦主副井口、風井口、車輛出入口和調度室等關鍵地點。
陜西航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認真調研,結合煤礦實際情況,按照《煤礦“電子封條”建設項目驗收工作要求》,研發出具有領先水平的煤礦“電子封條”系統。
二、建設目標
根據《煤礦“電子封條”建設技術指導書(試行)》要求,具體建設內容:煤礦“電子封條”建設對象為全國所有在冊煤礦,既包括生產建設煤礦,也包括停產停建、正在實施關閉等各類型的煤礦;煤礦“電子封條”礦端前置分析設備在礦井主井、副井、車輛出入口等關鍵地點以及調度室安裝,安設地點的選擇應當結合礦井實際情況,能夠覆蓋礦井生產作業過程中人員和車輛的必經地點,確保及時掌握礦井生產作業狀態;對于有必要的礦井,在提升機、皮帶、絞車、串車、礦車、罐籠、礦車等關鍵生產設備上安裝電子鎖,實現對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
本項目以礦井主井、副井、運煤車輛出入口以及調度室作為掌握礦井生產作業狀態的關鍵監控地點,主要達到以下目標:
(1)人員出入井識別
(4)調度室人員空崗識別
(2)運輸設備運行狀態識別(皮帶運轉、有煤、無煤)
(3)貨運車輛出入礦識別
(5)攝像頭遮擋、挪動角度識別
(6)攝像頭離線檢測
從而實現各級煤礦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對煤礦進行智能監管,加強對煤礦企業的日常監管,及時掌握企業生產作業狀態。
三、功能介紹
在煤礦礦井主井、副井、運煤車輛出入口以及調度室實現以下功能:
3.1人員出入井識別
在單人入井、多人順序入井、多人并行、人員井口徘徊等典型場景,系統識別到人員出入井,可視化顯示出入井人數并生成證據視頻(帶標記),上傳監管平臺,時間延遲不超過 300 秒。
3.2調度室人員空崗識別
系統識別到調度室空崗,且持續時長3分鐘,生成證據視頻(帶標記),上傳監管平臺,時間延遲不超過300秒。
3.3運輸設備運行狀態識別
在運輸設備啟動、運輸設備運行工作狀態下有煤、無煤等典型場景,系統針對監控區域的設備進行監測,設備開啟,識別到運輸設備啟動運行,生成證據視頻(時長 10秒)并標記有煤無煤狀態;識別到運輸設備運行工作狀態下有煤、無煤轉換,生成證據視頻(時長 10 秒)。
3.4貨運車輛出入礦識別
設備安裝在煤場出入口,可完整看到車輛、車牌等信息,進行計數。識別到貨運車輛出礦,生成證據視頻(帶標記),上傳監管平臺,時間延遲不超過 300 秒。
3.5攝像頭遮擋、挪動角度識別
系統可對所有接入的攝像機自身安全實時監測,對以下行為進行識別并上傳對應視頻:遮擋攝像機、用強光手電照射攝像機、扭動攝像機、拔出網線、電源線等危害攝像機的行為,生成變化記錄,上傳監管平臺,時間延遲不超過 30 秒:平臺識別到攝像頭挪動角度(每小時識別一次),生成變化記錄。
3.6攝像頭離線檢測
系統可對所有接入平臺攝像機自身安全實時監測,對以下行為進行識別并上傳對應視頻:拔出網線、電源線等危害攝像機的行為,每 5 分鐘上傳一次攝像頭在線、離線狀態信息至監管平臺,時間延遲不超過 30 秒。
四、系統架構
本方案采用“高清攝像頭+前置分析設備”的方式進行安裝。國家局全國礦山“電子封條”智能監管平臺和煤礦“電子封條”系統關系如下圖:
全國礦山“電子封條”智能監管平臺:部署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作為整個系統的總調度和監控平臺,負責接受和存儲各礦提交的報警(識別)信息。
煤礦“電子封條”系統:部署在礦端,結合煤礦自身實際情況,是按照“一礦一策”方案原則建設的礦端系統,系統可根據煤礦場景的現場實際進行配置,選擇合適的系統組成模式,滿足智能監管的要求。